Www.KL126.Com - 坤龙教育资源网

实录中改院“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全球化”专家座谈会

作者:小编 来源:未知 日期:2020-7-28 0:45:14 人气: 标签: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导读:林心如王力宏吻戏网络座谈会由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研究员王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

  林心如王力宏吻戏网络座谈会由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研究员王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教授贾庆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李钢,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等专家参加了座谈。以下为发言实录。

  全球化有四个大的要素支撑。一是多边的体系,二是国际化经营和国际供应链,三是以增长导向的政策,四是的支持,即认为他们可以从全球化中得到好处。

  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加速发展,因为世界市场被打破了,形成了世界打通的市场。从数据来看,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或是供应链,冷战结束以后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全球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点,全球化的几个支撑因素所积累的问题,进而开始了全球化的反思和全球化的调整。主要背景之一就是世界经济格局力量对比发生了大的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形成了对世界经济原有结构大的挑战和改变。

  支撑全球化的多边体系面临制度危机,发达国家集体抱团推动变革,要求改变原来的规则。美、欧、日贸易部长先后发表了多份联合声明,提出推动WTO变革的一些主张,美国甚至退出。第二个是政策,以发达国家为主,特别是美国,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再支持普遍性,转而推行平衡与对等的政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考虑的负面影响,不再认可主义原则下的都是好的,能解决发展问题的信条。第三个是社会不再盲目支持全球化,而是要求和直接收益。全球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财富也快速、极端地向少数个人、集团,导致中的不同社会群体的收益出现了大的。第四个因素是企业,总的看,在2008年以后企业仍然国际化战略,但是其国际化战略受到越来越多的。

  这次疫情在中国和世界扩散,对全球化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企业化战略以及的政策。我们可以把影响分为两波。第一波是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疫情导致了停工停产,供应链断裂,进而导致了生产运行危机和消费拉动危机。供应链断了之后企业没法再进行生产,与生产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停滞。同时,消费拉动与生产是相连的,消费拉动趋势在下降,很多产品和服务没有消费,比如旅游、餐饮营业都消停了。第一波眼看就要过去了,中国的疫情减弱,各个地方都开始复工,在这个过程中要采取紧急措施恢复国际供应链产业,有选择进行先期复工等。

  但是,接着就来了第二波,更多的国家出现了疫情,导致全球的生产、消费、金融开始崩塌,实行更严厉的封堵停措施。短期直接的影响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市场恐慌加剧,金融风险增大,中长期的影响还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但是,目前有几个方面的事实是很清楚的。

  第一,很多国家的政策会更加转向强调内向性、内向发展、自主发展和有保障的发展等。怎么调整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二,企业战略开始重新调整。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很多大企业都实行零库存供应制度,这种制度大大节约了成本,加速了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这样的供应链常脆弱、的。一旦出现重大突发事件,如疫情、气候变化、战乱等情况,就可能使供应链中断。可以预期,将来调整的趋势是缩短国际供应链环节。至于怎么调整也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但可以比较肯定的是,一些核心的东西往国内的趋势应该是会发生的,另一方面是缩小环节链距,尽可能把主要的供应集中在比较少数的几个节点上。过去一个产品有的多达到20多个环节,这样的环节体系成本低,但风险大,有可能会发生调整,这对原来产业链的节点布局带来比较大的影响。以中国崛起为代表,加入国际分工形成大的产业链节点、多个节点供应链中心会发生调整与变化,小区域化布局可能会受到重视,在保障供应链上也会采取更多的具体措施。可以说,危机前,大的变化主要是的政策和多边体制;而疫情后,企业经营战略调整会发生变化需要深入研究。

  第三,疫情催生了新生产业,除了公共卫生相关的产业之外,主要是网络数据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普及化。有观点认为,疫情会让全球化死亡,我觉得这个说法不正确。全球化的结构调整在疫情前已经开始了,这一次后只是加快了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而且调整的广度和深度常大的。全球化的构成、全球化的基础还在,不能说倒退。比如,新型产业空间型的大网络、大数据的全球化会加速和加强,原来很多产业链的构造可能转为网络大数据;此外,还有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的新型化、消费的新型化,可能也会有加速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研判新的形势,要有新的战略、新的政策,在国际舞台上也要有新的话语权。疫情前,我们主要捍卫的是原来全球化的基本体制不要变,因为还有这么多的发展中国家刚刚加入,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全球化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一轮疫情给我们占领新一轮高地提供了机会,就是大数据、大网络,中国在疫情中数据与网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比如整个教学系统现在是网络化,要是没有疫情这个绝对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支持和推动调整,不要一般的讲继续捍卫全球化。就我们自己而言,要利用新的形势把国际经济结构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快国内经济调整的步伐。

  1.隔离是解决疫情最有效的办法。今天会议的议题是是两个点,一个是疫情,一个是全球化。我今天要讲的可能和大家讲的稍微有点区别,我先讲点疫情。很有必要讲疫情的原因在于,我们只有先了解疫情的特点才能了解到这次疫情和以前人类经历的疫情有什么不一样,今后会是什么样的变化。

  这次疫情可以说是百年未遇,一百年来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的疫情。最近的一次是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死了500多万人。之后,我们没有发生这样的疫情。虽然那以后我们碰到各种各样的疾病,包括最近三四十年来一次全球性的大流行病,但是没有一个不是我们人类不认识的,我们都有办法控制它。但是,这次的新冠出现的病情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和不一样,和埃博拉不一样,它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可以说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揭开它的真面目,都没有认识它的本质、它的规律。比如,原来我们认为新冠病毒肺部,但现在发现它不仅肺部,还免疫系统。而免疫系统是艾滋病的特征。应当说,这样的东西我们从来没有见过。

  现在应对它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中国采取的隔离。其他办法,没有一个可以有效对付它。隔离是一种什么形态呢?隔离就是打防疫战。我们把自己和病毒隔离开,把病毒困死、饿死,用这样的办法消灭疫情。因为我们没有进攻的手段。什么是进攻的手段呢?是特效药、疫苗。但是,直到现在特效药和疫苗还没有。这种疫苗真正进入到临床没有一年是不可能的。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的时候,只能用防守的策略才能成功。中国就是用防守的策略成功了,我们把这些检测到有病毒的人隔离出来,让他在人群中不。实际上,现在医院中使用的所有办法都不是病毒,而是靠人体的免疫力。没有免疫力的人,就只能看他自己有多大的造化了。所以,一旦进入到重症的人基本就是死,上呼吸机的人基本就是死。所以,把人隔离到医院,并不是治好他的病,而是他病毒不能在人群中。

  2.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模式。当前,全球对抗新冠肺炎疫情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中国的彻底隔离。第二种是韩国的检测,检测了以后把有感染的人隔离出来,同时对重点疫区进行隔离。第三种是英国、等欧洲的模式。有能力检测,但是不检测。因为他们知道,检测出来也没有用,检测出来了这些人到医院也治不好,反而还会造成极大的社会恐慌,所以干脆就不检测、不治了,看谁有造化就活下来。第四种模式是印度,就是根本就不检测,也没有能力检测,也不知道有多少。印度的医疗体系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进入到现代社会,在邦以下基本上没有CDC和流调体系这一套,它的确诊人数统计,可能都是在大城市的医院里从收治的病人中检测出来的。但在医院之外根本就不知道有多少。

  所以,全球是ABCD四种模式,但是中国这种模式能推广吗?界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采取彻底隔离的办法呢?可以说一个也没有。另外,中国还有一个特殊性,当我们发现了武汉有问题,湖北有问题的时候,我们把1500万人的整个城市、6000多万人的整个省彻底隔离了。彻底隔离意味着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全部停摆。这个含义是什么?这些人还要吃、还要活,是靠其他人来养活。财政部门有一个统计,一个大约4万亿P的省份,占中国P的4%,2月份湖北基本上没有税收收入,个税也没有,企业税也没有。这就是说,全国14亿人保6000万人,以96%的P保4%。因为它停产,我们得养得起来。

  从全球看,世界上哪一个国家能搞得起呢?哪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让它停产,然后去养他。意大利向欧盟伸出援助之手,要求大家帮他。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响应,只有中国响应,我们是在欧盟之外的国家。欧盟国家帮不了他,是因为他们自己都自顾不暇,谁来帮他的忙呢?

  3.疫情后续可能的演变。从湖北武汉可以看到一个现象,这场疫情来了以后,可以导致整个经济彻底瘫痪。意大利现在马上离瘫痪不远,欧洲现在离瘫痪也不远,美国自己官宣有10万人感染。不知道这个10万是怎么来的。但有一个确诊的就有100个已经被感染的,有100个被感染的就有100个是疑似的。它是一个非常快的、非常大的感染的蔓延速度。

  最近这两周以来,感染人数速度是7天增长10倍。复旦大学2月中旬时候推出的模型,预测是19天增长10倍。但欧洲这几天的情况,是7天增长10倍的速度。什么概念呢?疫情在美国、欧洲2个月的时间,他们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说就是外国人讲的上亿人感染、上百万人死亡甚至几百万人死亡。这是发达国家,还不要说发展中国家。

  现在G7说要开会,说是要讨论抗疫,检测、加强边境管控,没有任何办法是有效的办法。我看大量国内外的分析,很多人把这场疫情当做一个一般疫情,疫情过去以后全球化又回来了,我们大家考虑怎么分工、怎么合作、怎么整合,还是考虑这些问题。但是,在我看来,恐怕已经不是这样的一个前景了。现在我们看到湖北的武汉是什么,那个就是未来的欧洲、未来的美国;发展中国家还不如欧洲、还不如美国。当这些疫苗和特效药大概一年后进入到临床可以救人的时候,要等着发达国家把自己的人救了,把OECD的10亿人救了,才能轮得到50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所以,我们与其想得简单不如想得复杂,与其想得轻不如想得重。往好的想谁都可以想,但是,真正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会是什么样,我觉得这就很难说了。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我们对疫情应该怎么看?

  我们要怎么看疫情对全球化的冲击。冷战以后,新全球化让世界产业紧密的联成一体。过去全球大瘟疫,再怎么冲击影响的都是局部。西班牙流感,那也只是西班牙,只是欧洲。但是,现在不一样。冷战后的新全球化让世界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任何一个产业链的环节断裂都可以引起整个产业链的停顿。

  有数据表明,在中国整个出口中,中间产品占了世界全部中间产品的20%。中间产品是产业链中某一段链。我们中国进口中机电产品占了六成,其中主要是零配件、元器件这些东西。如果停摆的话,先是中国经济停摆,后是世界经济停摆;先是中国产业链断了影响世界,然后是世界产业链断了反过来影响中国。所以,要把疫情看得非常严重,它可能导致世界经济瘫痪。当整个世界产业链断了后,中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现在还不特别清楚。但是,我们知道肯定常大的影响。

  首先,这个新形态的特点是短缺型危机。冷战前资本主义都是生产过剩,从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的商业周期危机就是过剩危机,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都是过剩危机。冷战结束后出现了危机的新形态,就是日本的90危机和美国的07危机,都是金融危机,不是生产过剩危机了,但是,危机的新形态伴随的是通缩,这从实物层面考察还是有过剩。可是,这次我们看到什么呢?如果经济停摆导致产业链断裂,的生产都无法继续,势必出现严重的供给短缺。因此,这次可以说是短缺型危机。我们说中国自己是全产业链,什么都能生产,但是其中很多中间产品要靠国外;很多初级产品,包括最上游的粮食、农产品、石油、矿石等都是靠着外部世界来保障供给的。

  其次,会带来全社会巨大的恐慌。如果这些供给断了,你会怎么办?为什么本周我们看到美国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市场大恐慌,道指从2.9万点摔到2.1万点,跌了将近30%。大家恐慌什么呢?恐慌的是上市公司在疫情打击下一个一个的瘫倒,那些投资人手里拿的股票和债券是一卷卷的废纸,根本就没有用。所以,不管央行投多少货币,能在键盘上能敲出货币,诞生能敲出实物吗?能补得上制造产业链的断环吗?这靠央行是救不了。所以,这次的危机和过去300年资本主义世界史上的危机不一样,它是一种短缺型危机,即使是像中国这样全产业链的国家都不敢说自己在这个世界经济瘫痪了以后还能比别人站得稳多少。这是我们应该强调考虑的。

  最后一点,强需求停产和强供给停产并存。以往要么是总需求不足,要么是总供给不足。但是,这次既包括需求强,也包括供给强。需求强是因为收入下降了,居民没有钱了,也不买房子了,也不买车子了。汽车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之所以跌得这么猛,就是因为收入下降。这是属于强需求。

  此外,同时还伴随着强供给。现在伊朗疫情闹这么厉害,接着是沙特、科威特、伊拉克,海湾国家感染是爆发性的增长。如果我们这些农产品、矿石、石油停运了以后,我们自己是不是会受到非常强的供给?没有能源、没有矿石、没有农产品,生产怎么运转呢?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我们最近也在给有关部门,要好好把中国的产业链理一理,看看哪些是基本的,我们能够。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第一位的是要保民生、保农业,让中国人有饭吃,让中国人在断了20%的粮食进口后还能保障饿不了肚子,70%的石油断供以后,经济还能转的起来。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很可能重创全球经济增长,影响到经济全球化走势。这里,提出3个问题与大家交流讨论。

  (1)疫情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疫情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和冲击越大,有可能导致某些产业供应链的中断。一方面,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加快全面复工复产,对全球制造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一方面,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美欧等国的一些制造业企业相继停工停产,有可能严重冲击全球的供应链、产业链,并由此严重打击全球的生产能力,使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严重不足。有专家估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2)疫情严重冲击部分行业。例如,由于人流受到,疫情对旅游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冲击相当严重,某些航空公司可能面临性的打击;由于疫情影响导致关键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生产停工,对汽车制造、电气电子、医药等行业的整体需求和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加大汽车等行业的下行压力。

  (3)疫情严重冲击重大国际性项目的推进。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将导致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在合同履约、执行、融资、雇员返岗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一些重大的国际性项目将拖延甚至停滞和取消。

  2.疫情导致今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一方面,疫情重创国际贸易。根据世贸组织数据,2020年2月,全球进出口跨境贸易同比负增长约10% 。一方面,贸易下降将直接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下降。2020年3月2日,OECD发布经济预测报告,把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由2%降至1.9%,日本由0.6%降至0.2%,欧元区从1.1%降至0.9%,中国由5.7%降至4.9% 。从疫情蔓延的趋势看,以上预测相对乐观,2020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可能比这个预测还要低。

  3.疫情蔓延增大全球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导致全球经贸活动大受影响,经济活力会严重下降,全球经济将遭受重创。从近几日的情况看,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全球资本市场信心受到严重冲击,再加上国际油价暴跌重挫全球股市,短期内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开始成为现实。如果疫情继续一段时间,如果世界主要大国应对措施不力,如果全球性的协调行动迟缓,短期内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就有可能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应当说,这个性正在加大。对此,需要客观判断并保持高度。

  1.疫情蔓延助推某些孤立主义、单边主义、民族主义和贸易主义。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全球经济的短期衰退,使得生产者、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某些逆全球化重新抬头,甚至更为盛行。孤立主义、单边主义、民族主义和贸易主义盛行,有可能使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倒退。

  2.疫情蔓延严重影响双边、区域贸易投资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例如,疫情的全球性大流行,使疫情爆发国无暇顾外。更重要的是,各种逆全球化、主张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由此使双边、多边的贸易安排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受到严重影响。在这个背景下,对按计划实施中美第一阶段经济贸易协议,对2020年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并启动中欧自贸区可行性研究,对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推动三国和区域全方位经贸合作、共同推动RCEP协定如期签署生效等,都有可能带来新的变数。

  3.疫情蔓延使大国经贸关系面临更为复杂的变化。一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美关系有可能出现更为复杂的局面。二是在疫情全球蔓延下中欧经贸关系变数增多、不确定性加大。三是美欧经贸关系也不容乐观。2019年美欧之间的贸易冲突使欧盟经济已然疲软,在疫情的冲击下,在空客波音互诉案和“数字服务税”等纷争影响下,美欧原定在3月内签署迷你贸易协议的愿景恐怕有可能再次落空 。

  1.以积极主动合作抗击疫情,加快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疫情不分国界和种族。共同抗击疫情是全球治理面临着的重大挑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抵抗人类的天敌中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成为直接的、紧迫的现实需求。积极主动推动建立更高层次的公共卫生全球行动协调机制,例如建立由G20首脑或卫生部长组成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使在面对公共卫生危机时共同采取更为及时、有效的措施和行动。将公共卫生安全纳入世界安全战略,以联合行动减少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对全球经济社会的严重冲击。当务之急是,呼吁美国和欧盟与我国共同推动G20以视频会议方式尽快举行临时紧急首脑峰会,凝聚共识,摒弃冲突,共同协调采取各种举措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2.主动开展防止疫情蔓延的国际和地区合作。我国疫情蔓延基本控制,并积累了可供国际社会借鉴的某些实践经验。当前,中国已派出多支医疗队。在疫情在其他国家加快蔓延的背景下,我国应加快组建多支疫情应急救际医疗队或专家组,支援相关国家和地区抗击疫情。

  3.加大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力度。推动大国共同加大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力度,在疫情走势和判断等方面协调全球合作,共享疫情数据和技术进展,合作开展病毒探源、疫苗研究、药物开发等;推动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多边开发银行联合发起成立一个或多个全球抗疫基金,等。

  4.以稳住自己作为承担大国责任的首要前提。中国稳住了,以全面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秩序,就有条件、有能力支持其他国家和地区抗击疫情,并对稳定全球经济秩序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在不断巩固和继续抗击疫情的同时,疫情“倒灌”,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第二,进一步加快全面复工复产,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三,根据全球和国内抗击疫情的需求,加快医疗物资的生产和出口,支持全球应急医疗物资供给。第四,要有底线思维,要有在最坏情况下民生需求的充足生活物质准备。第五,全面深化,扩大内需。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巨大的消费潜力。要加快市场进程,重点是服务业领域的,在海南等地全面实行医疗健康产业项下的贸易政策,以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力争在扩大方面有新的突破。

  第一次是1870~1913年,这次全球化是由英国主导推动,最终英国贸易主义。核心问题是新兴大国美国和的崛起与守成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引发国际格局和秩序之争。这次全球化波动和曲折的结果是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导致经济大萧条,导致30年代贸易战全球贸易萎缩2/3。

  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越战、冷战、干预经济等,导致全球化波动和曲折,结果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两次石油危机,全球经济滞胀,一直到冷战结束。

  第三次,90年代以来的现代全球化,进入被人们称之为超级全球化时期,其深度广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结果是东升西降、南升北降、中升美降。即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和经济治理主动权的下降。因此,当前真正反全球化的国家正是全球化的领头羊,例如美国。无论是逆全球化、主义、单边主义,美国要为超级全球化重新建章立制,并从规则、科技、经济上按住中国复兴。因此,这次逆全球化表现在英国脱欧和美国优先,要推动公平贸易和对等,背后是治理和非尤其是中国的崛起。

  科学抗疫进入现阶段。这次超级全球化遇到了逆全球化大挑战的形势下,这次疫情全球蔓延扩散形成了对超级全球化的病毒冲击。在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如今天武汉新增病例只有4例,全国也只有11例。这11例还包括上海的2例输入病例、甘肃的2例输入病例和的1例输入病例,其余是台港澳。现在中国抗疫核心问题已经转为防控输入型病例,需要采用大数据、透明度、专业化、化和输出与输入地协调机制来掌控阶段。无论各级各地、医疗机构,还是企业、都不需要一人生病,亿人吃药的大撒网抗疫方式。

  恢复国内供应链。这次疫情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以及对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例如,武汉的重点产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医药。在2月份的时候,疫情对武汉以及对整个中国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影响,基本是停摆。但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我认为是局部的和短期的。3月份开始,各级各地的工作重点应转向加速复工和经济社会生活正常化,把抗疫工作交给大数据公司、专业机构和输入地主管部门。

  全球抗疫刚刚开始。从3月份开始,全球三大生产网络,也就是日本和韩国,、法国和意大利,,都面临巨大疫情和挑战。疫情蔓延到全球,就不再是短期和局部的,恐怕是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它既影响日本、韩国、中国东亚生产网络核心块,也影响欧洲经济的核心块—、法国、意大利,还影响。这次疫情的特点是隔离和自愈,隔离对全球三大生产网络产生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疫情加剧去全球化、去国际工序分工、去人际交流的冲击,可能会促进逆全球化进程。过去逆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是贸易战、科技脱钩、技术。因此每个国家都会考虑自己产业链供应链备份的问题,一旦发生了最坏的情况,可以有一个应对准备。但从韩国的三种材料被日本断供产生的负面影响看,全球的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在逆全球化和贸易战的情况下发生了逆转。全球的新科技,无论是机器人也好,人工智能也好,云计算、大数据和工业物联网也好,它产生的趋势是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和分散化。从这个角度来讲,疫情增加了对全球化和对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重组的负面外部冲击。

  对于中国来说,要高度重视疫情对全球三大生产网络的重创,对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负面影响,以及对WTO可能出现的冲击。也就是说,疫情加速了最坏场景发生的可能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这不仅对中美经贸关系,而且还对中国和世界的经贸关系。

  中国作为全球的受益者希望推动新型全球化向前发展。无论是应对逆全球化、贸易还是技术脱钩,中国采取的基本对策仍是扩大对外,包括海南自贸区港、上海新片区的建设,上海进博会、外商投资法及配套行规,中国还是希望能够通过扩大对外,成为新型全球化的推动者。

  全球抗疫需要同舟共济,需要建立中央、地方、企业和全社会多层次推动新型全球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我们在一条船上。第一,无论是东亚生产网络,像加深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的全方位、高层次、多元化合作,恐怕是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考虑,不能像过去一样四分五裂。无论是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还是加快RCEP、CPTPP,关键是构建各层次战略互信。第二,中国和欧洲生产网络之间的合作恐怕也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包括中欧BIT、FTA、一带一与欧亚互通战略对接。第三,中国要加强和美国方方面面的合作。仅仅有5%的极右支持脱钩,而95%的企业仍希望能够跟中国建立一个更紧密的经贸联系,机遇在中国。

  中国应该敞开胸怀,与世界共同抗疫,从口罩、防护服和设备,到医疗机构互助。既然是一个长期性和全局性的负面影响,就一定要加强口罩、医疗设备等生产的全球供应链打造,加强治疗方案的合作。这方面也是中国展现自己负责任大国风范所应当做的。

  从美国贸易战可以发现,5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产品加征25%关税,打击的60%是外资企业;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25%关税,打击的50%是外资企业。即贸易战很大程度是想把过去40年在中国建立起来的美国企业、欧洲企业、日本企业的供应链打出中国。美国非常清楚,剩余3000亿美元中国自己企业生产的输美产品是能够给美国消费者带来最大消费剩余和经济福利的产品,美国将一半产品加征关税从15%降到7.5%,另一半为零关税。中美贸易战实质上是产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之战。希望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从非对抗转向合作,是大国战略博弈最终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讲,随着疫情的下一步发展,中国要从全盘战略上做全局上的考虑,做好95%的美国企业、地方和的工作,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同抗疫不要贸易战,要挂钩不要脱钩。

  这次疫情已经给中国和外部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灾难性影响。面对疫情的挑战,我们应该客观评估,合理应对,抓住机遇,顺势而为。

  总的来看,这次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短期内很有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主要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疫情导致大量经济活动骤停。虽然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比、埃博拉和中东呼吸综合征都低很多,但是比流感要高很多,而且速度很快,的方式是人传人,一旦人们意识到它带来的风险,就会产生恐慌,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断许多正常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二是疫情的不确定性加剧恐慌。由于病毒新,人们对其缺乏深入了解,特效药和疫苗一时半会生产不出来,所以,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缓解,于是恐慌急剧放大。在上述情况下,人员、物资流动受阻,生产迅速下降,消费大幅减少,对未来预期急剧恶化,这些都是最近出现的股灾的根本原因。而股灾本身反过来又冲击实体经济,形成恶性循环之势。由于上述原因,尽管目前推出的各种救急方案有助于缓解经济下滑对的社会秩序和人们生计的灾难性影响,但短期内根本无法扭转经济下滑的趋势,在经济活动大幅减少和人们心理预期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投多少钱都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

  一是季节转换,气温回暖。历史上,疫情的结束就和气候变暖有关。这次会不会也出现这种情况目前还不知道,但是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

  二是采取极端措施遏制疫情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韩国和新加坡应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处理的方式很不一样,结果它们的疫情急剧恶化。有人说,国家的体制(权威弱、老百姓多)决定了它们无法采取极端措施应对疫情。但是,当国家和社会面临极大安全时,相信这些国家也会采取一些类似于中国采取的极端措施来应对疫情的,因为这是唯一有效遏制疫情发展和消除疫情的方式。现在意大利出现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是效特效药或者是疫苗研制成功。只要特效药或疫苗研制成功,疫情就可控,恐慌也会瞬间消除。特效药方面,韦德西韦正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据世卫组织说这是目前唯一消除新冠病毒感染有效的药。疫苗方面,据有关报道,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国家都已经研制出来了,正在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进一步验证。在疫情加速扩散的情况下,相关国家也都会在审批上优先考虑,这会加速推出进程。有报道说几个月之内就有可能会出来。如果成真,这也会有效遏制疫情并迅速缓解人们心理上的恐惧。

  四是人们心态的调整。有报道说,英国最近采取了新的政策,那就是在无法遏制病毒的情况下,不再采取极端措施控制疫情,不再收治所有患者,而是集中有限医疗资源救治重症患者。理由是,新冠病毒死亡率低,即使越来越多的人被感染,绝大多数人也会存活下来,并产生抗体。可以集中资源救治那些重症患者,进一步降低死亡率。这是新加坡过去提出过的一个应对思的翻版。到底是否有效还要实践检验。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感受到和习惯于疫情时,恐慌也会降低,正常生活也有可能得以恢复。历史上,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也可能的。短期内人们很难接受这种做法。

  上述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当然,短期到底是多长,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如果气候变暖影响疫情的线个月;如果疫苗研制成功,按照有关报道,大概是几个月到半年,最多一年。韦德西韦的临床试验结果是4月底;人们心态的调整需要的时间也许更长些。

  虽然短期大概是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但不容争论的是,这次疫情对经济和生活的冲击仍然常大的。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的判断是多数国家经济继续下滑,股市继续振荡下行,世界经济步入衰退的可能性都将很大,相对主要大国的经济而言,中国经济可能会好一些,但是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在上述背景下,国内外反全球化的声音会继续加强。在国外,美国和一些国家一些人出于不同考虑,尤其是安全和方面的考虑,一直在渲染对中国经济依赖的安全风险,主张和中国经济脱钩。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这些人的声音有所强化,如渲染美国在高科技、药物生产过度依赖中国的安全风险。未来一段时间,这些人的声音还会继续加强。中国国内有一些人出于不同的考虑也会渲染对外经济依赖的风险,他们也是打着的旗号,认为中国不能受制于人,所以什么都要自己生产才好。这种声音也不可小视。

  尽管这次疫情放大了国内国外反全球化的声音,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世界发展的大势。在这样一个大势面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变化,政策也可能会调整,经济全球化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无法的的。过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想这样做,而是因为全球化带来了好处实在无法,不参与的风险更大。每个国家都知道全球化会给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和风险,但是,大多数国家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风险。中国也是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才得以持续高速的增长的。历史证明,那些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最终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一方面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包括:第一,采取有效措施境外疫情向国内的输入,这个我们正在做。第二,由于短期内国际经贸的情况很不好,稳外贸这件事要做,但是不要寄予太高的期待。第三,恢复经济主要是靠自己。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扩大内需的力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刺激经济,除了在确保疫情不蔓延的情况下尽快复产复工以外,还需考虑采取一些其他措施,包括对中小企业税收减免、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在疫情期间租金的减免,解除此前不少地方实行的住房和汽车限购政策,创造条件让各类服务门市(商场、餐厅、理发店、健身娱乐店)尽快恢复营业等等。第四,对疫情中由于收入中断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给予救济和补贴。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但至少使这些家庭生活得到保障。这既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社会稳定的需要。第五,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现有的疫情机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前期出现的问题,这需要认真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切实改进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杜绝这种问题再出现。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第一,主动对外分享抗疫经验和教训,介绍我们经历的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要做到让所有人了解,去体会,去学习,同时不走同样的弯,切忌把它做成简单宣传。第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其他国家的抗疫活动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这个需要分类、有区别进行,也就是说,对发展中国家要以分享经验和无偿援助为主,对发达国家要以分享经验和有偿供应相关物资为主。方式上最好还是低调。这两天大肆我们给这个国家援助,给那个国家援助,这个国家怎么感激我们,那个国家怎么说中国好,我觉得没有必要。我们的确需要让知道我们在援助,但不是这种做法。大肆不仅对国内老百姓很难交代,也很有可能在国际上会产生反作用。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做了善事,用不着我们去大肆,别人也会知道并的。

  第三,外交上,最好不要去回应他国民间涉及中国的极端言论。民间什么言论都有,中国民间也有各种各样极端的言论。回应效果也不会好,只能导致国内极端言论增加和国家间极端言论的恶性互动。只应对他国的立场和说法进行回应。第四,做好美国的工作。美国仍然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我们现代化也好,发展也好,安全也好,构成最大挑战的也是美国,所以需要做好美国的工作。习邀请特朗普总统通电话,表达中国对美国抗疫行动的支持,在表示提供一定无偿援助的同时,询问美国在应对疫情上上的需求并表示中国原因加大生产相关物资加大对美的出口。同时,也表达希望美国取消前期对中国商品对美出口征收的关税。第五,中国应该大力推动国际合作。面对疫情对经济构成的巨大,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中国应和美国协商,敦促后者一起呼吁尽快召开G20视频峰会,协商采取相关措施以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大幅下滑的风险。我们不要过多在乎谁提议、谁,关键在于争取峰会早日开成,只要开成了,促成了国际合作,中国在国际上的积极作用自然就体现出来。此外,中国在地区层面也有必要加大努力推动区域合作,包括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和RECP谈判进程。

  新冠肺炎疫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百年未遇。这次疫情将对世界对全球化的认识以及国际秩序的重新洗牌,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这次疫情更让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是紧密相连,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孤岛,谁也离不开谁。这次大疫情可能会令全球化发展受挫,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会让大家意识到,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同一个星球上,我们的共同敌人不是单边主义,也不是贸易战,而是大自然的灾害,比如传染病、气候变化以及、饥饿贫穷等。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国治理模式的一次大,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交出一份比较令刮目相看的答卷。但是,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新冠病毒不光是一个国家的灾难,随着全球化的脚步,它也开始向世界蔓延。我预计世界确诊病例最终会大大超过中国的确诊病例数量。全球的新冠肺炎已经超过了4万多例,可能很快会超过中国的现有病例数量。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恐慌,包括股市的大跌,像美国股市的熔断机制已经触发了两次,三大股指均暴跌了百分之一二十。特别是特朗普又宣布对除英国外的欧洲国家实行为期30天的航空,这会加剧世界经济的恐慌。如果这种恐慌持续,那么这次疫情很可能会导致全球进入经济衰退。美国的股市经过1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也需要进入一个调整的阶段。而大疫情调整,可能触发金融危机。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应对是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特别是中国的集体主义,能够顾全大局。这种具有东方特质的家国情怀和是中国抗疫很重要的因素,但在很多强调个人的国家则比较难做到,这对全球疫情控制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的挑战。

  第二,高效资源调配能力。在疫情期间,中国展现了世界罕见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这种高效资源调配能力。比如说很短的时间内,建成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后面紧接着又搭建了多个方舱医院,用于全面收治轻症病人。全国几十个省派出了几十支超过4万人的医疗队驰援武汉,这些都显示了中国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这种能力对一些国家来说很难拥有。

  第三,基层社区管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组织和社区管理在本次疫情中也显示了独特的作用。中国的这套社区管理体制在特殊时期开展了特大的工作量,包括生活物资供应。企业在这个时候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国外的社区管理都是依靠和非组织等,这种管理较为松散,执行力度和效率可能不足。

  第四,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先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疫情期间,尽管数以亿计的人被隔离在家,但是发达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令企业远程办公十分便利,减少了一定损失。疫情期间,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停摆,反而还推动了网上教育、网上医疗、网上办公、新零售等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第一时间公开病毒的基因序列,给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邀请世界卫生组织到中国,摸索了很多经验和独特的办法。疫情全球扩散的挑战,给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机会。很多国外的朋友说能不能介绍一下中国抗疫的经验,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和发病率。这种情况下,大家体验到病毒无国界,传染病对全人类造成,突然意识到人类命运是一个共同体。因此,这可能是一个向国际展示中国形象的好时机,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分享抗疫经验。

  昨天有个外国专家告诉我们,意大利医院没有那么多,询问方舱医院是怎么建的,设计图是怎么样的,测试是怎么弄的,他们非常需要中国的经验。开始的时候我们得到日本、韩国等各个国家,包括广大华侨的支持和援助,现在反过来是我们回馈世界的时候,同时也是改善世界对中国刻板印象。比如,中国制度是一种的,无效的,没有等各方面的负面声音。2008年奥运会之前,对我们的奥运火炬围追堵截式施压。而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中国以一个的姿态,不仅使我们得到了多方的帮助,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印象,而且奥运会也顺利地举办了。我们能不能转危为机,利用这次大疫情相对成功的经验向世界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援助,同时也向世界直接展示我们医疗技术的经验。我们正面临共同的、面临共同的自然灾害,比如传染病或者其他天敌,但中国的医疗技术,比如医结合,包括疫苗的开发共同合作等都是可以和世界分享的。

  为了进一步全球化的价值链,和其他各方面不受到致命冲击,中国需要主动担当,推动多边主义合作。对此,我有以下。

  第一,G20原来是定在5月份在沙特召开,我们能不能就这个月,由中国发起G20首脑会议,就像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由布什在召开G20首次峰会以应对金融危机。现在的时机基本上和当时一样。如果30天的隔离在全世界蔓延持续下去,一定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危机。即使中国控制住了,但如果全世界的经济垮掉了,我们还是不能独善其身的。因为谁都不是一个孤岛,而是与世界紧密相连的,这个时候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所以,G20峰会很重要。一是分享中国的抗疫经验,看有什么需要,中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二是的领导人要联合起来,包括世界银行,商讨能不能为世界提供新的经济振兴方案。当年的G20开过了以后,中国出了4万亿,率先支撑起经济发展,使世界尽快摆脱了金融危机。现在又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让世界G20的领导人在一起,一起分享抗疫经验,协调全球的努力,同时能不能把经济振兴的比如说中国的基础设施计划、国外的一些计划、特朗普的方案,大家共同率领世界或者是引领直接面对即将发生的大幅度的衰退危机。

  第二,世界卫生组织在本次疫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世卫组织能不能立即召开世界的卫生部长会议,在技术层面尽快把世界卫生组织经验、中国经验以及其他经验,在全球范围分享。虽然世卫现在每天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但还需要把的卫生部长协调起来合作对抗全球疫情。

  第三,如果说我们的疫情得到控制,比如说现在每天只有一二十例发生的话,可能很快我们的拐点就会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各种能力已经上来了,每天生产一亿多只口罩,我们可以向世界出口或者是援助;还可以应邀向派出中国专家。比如我们已经我们给意大利、伊朗派了专家,后面还可以给其他国家继续派出专家。现在我们应避免谈意识形态,而更多的是谈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后,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扭转其他国家对中国刻板印象的契机,如等。通过与疫情博弈,让世界意识到,中国模式还是有它的独特性和合。包括口罩外交也好,民间外交也好,我们应该帮助世界共同应对。

  总的来讲,这次疫情暴发让人措手不及,但到了这个节骨眼,中国应该积极发声,不能往后看,不要去争论这个病毒从哪来,而要向前看,联合世界一起把它消灭掉。

  前面几位专家都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谈得特别好。我重点从疫情下的中美经贸关系角度,主要谈两个方面的看法。

  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逆全球化是行不通的,主义、民粹主义和单边主义现在看起来兴盛一时,但最终会历史的终结。通过这次疫情可以看到,中国提出的和是21世纪人类的新文明,不仅疫情是无国界的,其实科学技术也是无国界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也都是无国界的。全球化,有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的是生态共同体,有的是经济共同体,有的是抗击疫情或者灾难共同体。所以,未来的世界需要继续,需要互联互通。当前,为了避免世界陷入经济大衰退,合作还是中美关系唯一正确选择。

  从中国情况来看,中国在疫情开始确实存在着应对开始时同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很快扭转了局面。从武汉12月20日封城到3月13日50天战胜疫情,国家卫健委已经宣布,中国已基本战胜疫情。现在出现了几个重大转变: 一是中国从国际社会防中国输入到中国防国际输入。二是从被多达130多个国家到战胜疫情,全面复工复产。复工复产的国有企业已经达到90%以上,民营企业制造业已经达到80%以上,服务业达到50%左右。三是从我们接受援助到我们向国际上一些重灾区派出医疗队、大规模捐助疫情暴发的国家,向出口急需的医药物资。有人说中国应该低调,但是我认为也没有必要太低调,因为这就是现实,这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胸怀和大国风范。四是从14亿人宅在家里统一行动,到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创造无接触服务,创造线上医疗、线上购物等新的消费方式、新的商业模式,14亿人口的国家井然有序。五是习为核心的亲自指挥部署,一线白衣、军队、、物流快递小哥、商业服务人员到社区工作者勠力同心。经过我们的努力,中国在50天的时间战胜疫情,这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个不用谦虚,绝无仅有。中国复工复产之后,会以百倍的努力补上前两个月的损失,争取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和任务。

  但是,中国现在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包括复工复产之后,虽然中国补上了全球产业链的短缺,但是其他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伊朗,又成了疫情灾区。他们的生产制造又会受到影响,我们产业链补上了以后,出口又将会受阻。所以,我们还面临着新的挑战。我认为对于中国来说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判断。

  第一,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2019年中国实现P14.4万亿美元,占世界P增量的17%;实现贸易4.67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3%;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30.4%,在进出口贸易中,中间品贸易占比已经达到2/3。日本丸川教授研究结果表示,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商品89%是中间品。中国稳世界才能稳,世界稳中国经济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在经济增量占世界经济增量的比重上,去年中国是29%,预测今年不会低于30%。从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量年均30.6%。因此,中国将仍然是世界经济稳定之锚。

  中国有五大经济增长点是很清晰的。一是新消费,2019年中国消费占P是57.8%,今年会保持在60%左右。二是新基建,今年将在七大领域发力。三是新服务,包括无接触服务、无现金服务、无店铺服务等新的服务方式。这场疫情又创造了很多新的服务方式,现在是一时救急,将来会成为服务的新常态。四是新制造,包括智能化制造、模块化制造、柔性化制造。五是新价值链。大规模复工复产后,中国企业会扩展和延伸产业链,会无缝链供应链,会完善提升服务链,会全面提升价值链。从中国经济来说,基本面还是好的,这两个月的损失是能够补上的。

  第二,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资本、资产的避风港。这几天表现得特别突出,不光是股市、债市,每天都有大量的资本流向中国市场。近几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都是大幅下降的,中国一直处于增长之势,80%以上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是增资的,把中国市场看成了资产安全和保障供应链安全的避风港。

  第四,中国是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最高的国家。中国通过抗击疫情、中美贸易战和世界大国外交的事务处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这场疫情使全球看到,中国是大国信用、大国威信、大国组织动员能力最强的国家。从这些方面来说,疫情使中国威信提高了,中国但又从灾难中又站起来了。这一条我们也不必讳言,也不必谦虚。我们是14亿中国人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在的领导下,习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来之不易。

  我认为,美国虽然界上还是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科研能力最强的国家。但是美国正在由盛转衰。在当前特别是疫情中,美国经济存在“四跌四升”。

  第一,跌是经济增长下跌。201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是2.3%,OECD预测2020年会下跌到1.8%,2021年会下跌到1.5%。这还是在美国疫情没有全面暴发的情况下,如果疫情全面暴发,美国经济下跌的幅度会比这个幅度更大。

  第二,股市债券大幅度下跌。包括3月9日和3月12日股市两次熔断,从股市最高点狂跌一万点,比今年的最高点跌幅接近30%了。3月9日全球11个国家熔断,3月12日亚洲7个国家熔断。美国现在开始向股市放水,3月12日放了5000亿,13日5000亿,准备再放5000亿,1.5万亿美元进入股市救市,以后准备每周继续注入。这个大跌引发了世界的恐慌。

  第三,石油、黄金、白银包括比特币价格同步下跌。这常罕见的。一般情况下,美元下跌,石油黄金价格会上涨;美元上涨石油黄金的价格会下降,现在却是同步下降。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交割黄金期货价格下跌了4.6%,本周下跌了9.3%,是2011年9月23日以来最大的周跌幅。白银期货下跌了59.4%,收于14.5美元/盎司,本周下跌了16%。原油期货12日收于31.73美元/桶,按照WTl的统计,累计下跌了23%。可以看到,美国国债、美元、黄金、石油、比特币同步下跌,避险资产已经失去功能,日常流动性极度紧缺。现在特朗普大放水救市,也是为了其前途,以确保其在美国中能够赢得下届选举。

  第四,这个方面的大跌早就开始了,现在只不过是加剧了,就是美国国家信用的大跌。包括美国在美国国民中的信用、在盟国中的信用、在全球的信用,都在直线下跌。这种孤立主义、民粹主义、主义,美国利益至上、美国第一、让美国伟大,把美国的利益在美国人民之上,把个人意志在美国人民的头上,错误战略方向导致的战略性错误,严重损耗了美国国家信用和形象。

  第一,疫情风险急剧上升。到目前为止,美国疫情确诊病例已经达到2268人,是新增确诊病例排界前几位的国家。美国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3月11日承认,一些似乎死于流感的美国人,死后的诊断被检测出是新型冠状病毒呈阳性。这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TIME》刊发美国CDC数据,美国可能会感染到100万人,到4月底才会达到峰值,美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这个最好的时机,就是中国用自己的行动,包括武汉封城给予世界的机会窗口。

  第二,升是债务风险急剧在上升。2019年底美国国债是22.8万亿美元,现在到了23.3万亿美元,加上家庭债务等,美国总体债务已经超过70万亿美元,债务直线上升。全球的债务已经超过250万亿美元,债务风险也陡然上升。

  第三,供应链风险急剧上升。这是中国面临的风险,也是美国非常突出的风险。美国咨询公司3月7日发布了一个关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报告。报告认为,美国长期以来作为领导者,占有世界半导体市场45-50%的份额。如果美国对中国采取切断产业链的做法,对在美国列入实体名单的中国这些企业进行,那么美国半导体行业将失去全球8%的份额,失去16%的收入;如果完全向中国企业出售,包括向华为以及中国相关的企业出售零部件,那么美国半导体行业企业的全球份额将损失18个百分点,收入将损失37%。如果美国执意要这样做,出现这种情况,美国企业国际市场份额和收入下降,将导致美国芯片研发支出和资本支出大幅度消减,会影响到4万个就业岗位。再如果美国执意要切断这个产业链,韩在几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领导者,在长期内中国可以获得领导地位。美国最大的企业信用评级公司邓白氏商业咨询公司评估认为,界财富1000强企业中,有613家在中国拥有重要的业务关系,一级供应商中有938家拥有中国二级供应商,但却是第一级的供应单位。所以,几乎全球1000强企业都和中国有直接和间接的供应链上下游的关系。如果特朗普不能切断产业链,就达不到他的目的;如果切断,风险首先会在美国暴发。中国当然也会受到重创,但是美国供应链断裂的风险比中国要大得多。第四,全球脱钩的风险急剧上升。美国有102个贸易国,中国在美国贸易逆差中占48%。现在美国已经悄悄地调整了相关关税,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医疗器械关税取消,但宣布不取消对中国加征的其他关税。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由于疫情产生的不可抗力影响,执行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美国正在准备第二阶段的谈判。只要美国对中国错误的战略转向不能戛然而止,贸易战就不会因为一纸协议而真正休战,科技战、金融战并没有停步,美国中国领土的行为一天都没有停止。

  第二方面,世界已经进入新冠肺炎大流行阶段,在当前全球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美可以进行多方面合作。

  当然,中美关系唯一正确的选项与出是合作。美国战略遏制和中国的意图不可能实现,转变美国错误的战略方向以及他们这些做法,是美国回归正常的当务之急。当前,中美合作比对抗要重要,不仅有利于中国,更有利于美国,也有利于世界。

  中美两国可以联合抗击疫情,包括合作研发,包括邀请中国派出医疗队。中医药的应用特别是针灸、正骨和复方丹参滴丸等中药在美国已经获得了的地位,可以与中国进行有效合作。从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医疗器械这些产品免税开始,推动美国取消全面对中国加征的高额关税。包括推动中美开展制造业合作,可以重新缝合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重新考虑两国的产业互补合作。推动中美从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这种“零和博弈”转向制度性、战略性、建设性的合作。推动中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共同利益,已经探索国际治理体系的与规则重建,包括推动数字经济、网络经济、数据流动、公共卫生体系,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污染、传染病和贫穷等问题。这才是中美两个国家,位于世界第一位、第二位的大国应该干的正事。

  第一,不希望美国经济出问题。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一旦经济出问题,世界经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第二,不希望美国的疫情防不住。美国的疫情防不住,全球就还会有疫情复发、反弹、回流的风险。第三,不希望疫情之后中美贸易战升级,继续打科技战、金融战。希望这次疫情能够教育美国,或者触动美国,使得美国在抗击疫情上与中国的合作不是一个暂时现象,不是一时的实用主义选择,而是推动中美之间建立永久性、制度性、战略性、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过去一周,世界金融市场严重动荡。美国历史上股指只熔断三次,但其中两次都发生在上周。3月12日的熔断导致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八国市场熔断。与此同时,这次动荡是全局性的,股市、债市、汇市、贵金属以及原油为代表的大商品都大幅下挫。市场像“过山车”一般,一天一震荡,为历史所罕见。从一线的角度观察,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因此现在不是讨论经济全球化“应该怎么样”,而是“只能怎么样”。从这个角度,我谈几个问题。

  过去讨论经济全球化,都是沿着其自身逻辑展开的。冷战结束后,全球各经济体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市场经济体制。体制的一致性,使制度易成本极大降低,全球的可贸易程度大幅提高,国际贸易由商品贸易了生产要素贸易,表现为投资贸易化,制度安排由GATTWTO,进而形成了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这一趋势下,尽管也有一些阻碍全球化的不利因素,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收入差距变大等,但都是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理论上可以进行控制或调节。然而,这次不一样。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不仅是外部冲击,而且逻辑也与经济全球化背道而驰。集中体现为:经济全球化需要互联互通,但是应对疫情又需要隔断。这种内在的悖论,既生成了认知的困惑,也给决策造成很大的麻烦。究竟是隔断还是互联互通,判断不一,出现了不同的应对模型,相应地也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事实上,疫情正在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生产方式。这些都会或正在引致世界经济的范式变迁。

  其实,以以往经济全球化的历程来看,世界经济的范式一直在变迁中。2008年金融危机前,人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与实体经济相关的全球扩张上,呈现为P的增长与波动。因此,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防止周期性波动所产生的经济衰退上,更注重熨平经济周期及促进增长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与协调。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这一惯性思维。区别于实体经济中周期产生的生产过剩的传统危机,金融危机是以快速去杠杆为代表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它是长期以来刺激经济政策所导致的宏观杠杆率过高的后果。金融危机使人们深化了对经济全球化形成新的认识:金融活动不能一味地顺周期,一味地加长杠杆,而应逆周期地适当。由此形成了以控制杠杆率为主要目标的宏观审慎管理的金融监管要求,并加强国际协调。顺便指出,正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范式这一变化,2018年,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由单一的货币政策改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并重的双重职能,初步形成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框架,从而在这方面也走界的前列。

  此次疫情的出现和发展了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短板,预示着未来应把公共卫生,社会福利以及与此相关的收入均等化纳入全球化视野,形成新的全球协调和治理机制。事实上,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就伴随着各种国际疫情的频繁出现。SARS、、埃博拉,尤其是此次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表明未来经济社会很可能是与病毒共存共处的经济社会。这也是英国昨天宣布“群体免疫”措施,也宣布放弃对疫情的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和病毒共存共处,不断搏斗,这使经济全球化呈现为新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我们过去从来没有遇到的。预示着,现在及未来的全球化跟过去的全球化已经不是同一个逻辑了。面对这种可能出现的经济全球化范式变迁,我们要超前研判,以免再次陷入措手不及的被动状态。

  应对疫情需要隔断,而经济全球化需要互联互通。两者之间的悖论使市场预期不稳,构成了金融市场大起大落的原因。上周,分属不同金融市场的各种金融产品几乎同向下跌,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前所述及的对未来预期严重恶化。二是这次疫情蔓延到世界,主要是欧洲和美国这些国家。这些国家产业结构是服务业为主,而服务业又是以现金收入为主的产业。服务业受到严重打击,流动性严重困难,也意味着债权债务难以维持,变现长端资产以解燃眉之急,导致固定收益市场的下跌。这也是美国之所以要向金融市场紧急补充流动性的原因。三是石油价格暴跌。石油价格出现的问题非常蹊跷。按理说,全球疫情冲击下总需求在减少,石油价格有下跌的趋势,石油生产国的正常应对办法应该是限产保价。但是,这次OPEC和俄罗斯谈判失败,反而扩大石油产能。市场猜测的原因是,沙特这次下决心要把美国的页岩油气挤出市场,俄罗斯也乐见其成。于是,在已萎缩的市场上为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竞相提高产量,导致油价的急剧下跌。石油产品既是物质产品也是金融产品,相当大一部分金融衍生产品与石油价格相挂钩,油价大幅度下跌导致金融衍生品方向性的变化,如果对冲不足,就会出现系统性崩溃的风险。这就是股市、债市、汇市,黄金和石油价格同向大幅下跌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昨天宣布增加石油储备,希望通过美国购买把石油价格抬上去,既避免金融衍生品下跌导致的系统性崩溃的风险,也避免美国页岩油气这个新兴的传统产业的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这次采取的措施和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出手比较大一次性补充流动性外,还表明每周都要持续。同时,也将救助措施结构化了。对中小企业要进行多种补助,还要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财务支持,例如免除其子女教育贷款的利息,补助其上网课的费用等。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这意味着美国可以用,用国家力量来干预经济活动。有人戏称“美国正在准社会主义化”。

  目前来看:疫情是引导整个形势未来变化的关键变量。但疫情发展的态势及,我们真的不是很清楚,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现在中国是基本控制了疫情,但是国外才刚刚开始,不排除将来国外还要倒灌回来的可能性。因此全球联手抗疫,切断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以消除不确定性,是最好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近几年去全球化的逆风下,全球治理体系及国际协调能力已有很大,面对疫情的发展,今年的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变得令人非常担心,很可能会爆发新的金融危机。这个危机不仅仅是像2008年以去杠杆为代表的金融危机,也不仅仅是像1997年以货币大幅贬值为代表的亚洲金融危机,而很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的综合性金融危机。刚才有专家提到中国经济看好、人民币稳定的趋向,我们也同意。但现实的状况好象不是这样。过去一周,资本似乎是从中国大量流出,人民币汇率是在贬值的。这表明,尽管逻辑上讲人民币是避险资产,而且人民币的利差比美元的利差高多了,有吸引力,但是市场表现并不是按照逻辑走的,有时甚至的。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资本变成无头苍蝇,在各个市场间,在之间来回乱串。这种乱串很容易引发像类似于1997年资本突然从一国大量流出,造成本币汇率大幅贬值,进而相互传染,造成持续时间长,损失严重的亚洲金融危机。以现在国际资产流动的态势看,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增大的。市场非常担心那些财政和国际收支均有赤字的发展中和“一带一”沿线国家不住这种冲击。其中在金砖国家中印度、巴西、南非等“双赤字”大国要高度关注。一旦这些国家出现类似情况,再加上当前以去杠杆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动荡,极有可能出现新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疫情的发展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具有边际引领作用。就现有的疫情形势看,有两个特点:第一,疫情流行时间长,即便按照中国完全隔离的方法,也得需要两个月时间;第二,现在是疫情已界多点爆发了。如果把这两点合并起来,疫情界的流行会呈现为的轮流继发型式。中国的疫情到尾声了,但是韩国正处在高峰拐点上,伊朗又接替成为高峰;目前意大利变成高峰了,很快是法国、西班牙,紧接着是美国。这就意味着,疫情对全球的冲击不是一次性的,是一波又一波的,从而对全球化产业格局冲击的领域和时点是不一样的。

  疫情首先爆发在东北亚地区,第一个冲击波是对高技术产业。日韩主要是芯片制造国家,目前它们的疫情已对高技术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个冲击波可能是对能源。中东地区是石油的主要生产地,如果伊朗的疫情蔓延到中东,将对能源的供应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三个冲击波是对服务业。目前,欧美的疫情预计很快会连成一片,会对整个服务业,特别是对英美的金融服务业产生重大影响,并波及全球的金融服务业。

  从现在的疫情地理分布上看,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于是,人们有了一个猜想,新冠肺炎病毒不耐热,随着温度上升,疫情会减弱进而得到控制。由此,疫情会在夏季结束。但是新加坡情况证明,这仅是一个猜想。疫情持续的时间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长,新冠病毒并有可能变异,进而形成与人类长期共处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侥幸心理,而应做长期作战的准备。针对疫情在间继发的特点,有针对性对不同经济领域做出预案,要精准施策而不是泛泛而论。

  面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出现的新范式,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沿传统的逻辑去讨论和推进经济全球化,而需要新思维。当务之急是以抗疫为中心重新审视全球化的安排并加以实施。当前的情况有些类似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情形。当时认为金融危机是万年未遇。需要全球联手共同应对。法国率先提出建立G20的。2009年在G20第一次峰会上,领导人达成了促进全球强劲、平衡、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共识,并决定采取一致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行动来遏制。面对疫情的挑战,现在又到了这个时候了。

  2019年全球资产市场表现非常火爆,无论风险资产还是避险资产的价格都在上涨。今年从年初到现在,总体来讲是风险资产在下跌,避险资产在上涨。尽管最近几天黄金等避险资产价格有所下跌,但总体而言避险资产价格仍是上涨的。最典型的风险资产是全球发达国家股市和原油,最典型的避险资产是美债。美债一直在涨,现在美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0.7%左右,这是有史以来的最低收益率,表明投资者是在热烈地追捧美债。黄金价格总体上是上涨的。美元指数今年比较有趣,从年初到二月底都在上涨,一度接近100,但最近回落到95左右。

  这一轮全球股市下跌非常猛烈。3月9日、12日两晚,道琼斯工业指数分别下跌超过2000点,并两次触发熔断。尽管13日晚出现了显著反弹,但是从目前来看,道指、标普500与纳指距离2月中旬的最高点均下跌了20%左右,从技术上来讲已经陷入衰退。

  原因之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扩散,以及发达国家应对疫情表现不力。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14日下午,全球除中国外的疫情确诊人数超过6万人,中国是8万,加起来是14万。这两天全球新增确诊人数,基本上是一天1万。这造成投资者风险偏好下跌、避险情绪加剧,进而大量出售风险资产。

  这次美国股市的下跌恐怕还没有结束。美国股市这几年上涨跟前几年上涨的原因不一样。美股从2009年到2019年,连续上涨了11年。2017年之前,美股上涨有一个重要原因,也即美国股市的头部企业赚了很多钱,他们用利润回购股票,推高了每股盈利,进而带动股价上涨。

  第一个特点,由于低利率长期持续,有一些过去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比如说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的资产收益率明显下降。这种公司未来有很多固定支出,低市场利率将会提高未来固定支出负债的净现值。资产收益下降、未来负债上升,使得此类投资者不得不把更高的资产比例投资在股市上。举个例子,挪威养老基金的资产组合目前70%是股权,30%股权,股权比重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第二个特点,大量长期机构投资者进入美国股市,主要是投向被动投资产品,例如ETF。这种产品的特点是投资模式非常相似。一旦股市显著下跌,所有开展被动投资的公司都会同时卖出股票,而且卖的股票也都非常相似。这无疑会加大股市波动。

  第三个特点,这几年美国股市出现头部化的特征。例如,纳斯达克市场大部分市值都集中在前几大公司,像脸书、谷歌、亚马逊等企业。

  上述三个特点加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一个链条。很多有长期稳定资金的机构投资者通过ETF大量投资在美国股市的头部科技蓝筹企业上。一旦特定冲击导致头部企业利润下滑,或者特定外部冲击发生,导致所有投资者在同时抛售相同的股票,这就很容易引发股市的大动荡。

  本次股市下跌的原因之二,是全球原油价格暴跌,导致很多美国页岩油气企业发行的高收益债券违约,造成相关投资者出现严重亏损。他们为了止损与获得现金,除了卖高收益债券之外也会卖股票,这也是美国股市下跌的直接原因。

  第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非常低迷。去年全球经济增速从前年3.6%降到2.9%。目前来看,今年全球增速铁定跌破2.5%,而2.5%是全球经济衰退的分水岭,因此,今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是大概率事件。数据显示,去年4季度全球前10大经济体中,有7个经济体都处在衰退边缘。日本去年四季度是-7.1%,因为去年下半年有一次消费税。是零增长,英国是零增长,法国是-0.1%,意大利是-0.3%,是0.3%,巴西是0.5%。换言之,在疫情冲击还未发生之前,全球十大经济体中就有7个已经处在衰退边缘了。在疫情冲击之下,这些主要经济体的表现无疑会更加糟糕。

  第二个深层次原因是发达国家目前应对经济下行的政策空间比较狭窄。从财政政策看,目前发达国家债务占P的比重已经不低。美国高于100%,日本在200%左右,只有情况稍好一些,大概在百分之六七十左右。总的来看,发达国家进一步财政宽松的空间比较窄。特朗普在美国经济繁荣时期仍在大量花钱,现在美国的财政空间也不是那么宽裕。从货币政策来看,目前四大发达经济体中,欧元区与日本的政策性利率已经为负了,美国这次降息之后只剩下10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英国这次降息之后只剩下50个基点左右的降息空间。因此,四大发达经济体很快均可能进入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状态。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来看,日本和欧元区也是负利率了,美国目前约为0.7%,英国则不到0.5%。这意味着全球长债利率也快为负了。由于传统政策空间濒临消失,因此货币政策除了做量化宽松外已别无选择。

  第三个原因是中东地区的地缘博弈正以新的形式出现。这次油价暴跌的表面原因是俄罗斯和沙特在减产协议上没有谈拢,但也许还有更层次的原因。例如,有说法认为,沙特与俄罗斯这次是在联手美国页岩油气生产商。又如,俄罗斯跟沙特一直在中东地区角力,伊朗问题背后有他们的影子,叙利亚问题背后也有他们的影子。但是,这次角力的方式比较奇怪,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于石油出口国来讲,油价持续走低对他们是不利的。所以,中东地区地缘冲突的后续演化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第一个判断,目前来看,全球发达国家的股市调整尚未结束。不能因为3月13日美股大涨,就觉得美股调整结束了。13日美股大涨的直接原因是白宫出台应对疫情的新措施,资本市场对此有些正面反应。从2000年和2008年两次美国熊市来看,熊市持续时间一次是两年半,一次是一年半。以史为镜,这次美股的调整可能还没有结束。

  第二个判断,全球经济可能在今年上半年陷入衰退。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太好说,但全球经济今年的增长前景常不乐观的。

  第三个判断,金融市场上有两个潜在的风险点可能在未来爆发。第一个潜在风险是南欧国家的国债。现在投资者风声鹤唳,等到他们过来之后,他们会开始在全球筛查风险脆弱点。意大利去年下半年经济已经接近零增长了,最近疫情又这么严重,但意大利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还是个位数。希腊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也很低。这无疑是巨大的潜在风险,市场很快就可能重新大规模做空南欧国家国债。第二个潜在风险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总体上会面临新一波资本流出。几个经济基本面脆弱的新兴市场国家借了很多外债,经常帐户余额持续为负,这样的国家未来可能遭受较大冲击,例如阿根廷、巴西、南非等。

  第四个判断,疫情过后国际经贸冲突可能再次升级。这次股市大跌导致特朗普被打脸,因为他过去一直把股市上涨作为他的政绩。他应对疫情不利可能也会降低支持率。这两个因素导致特朗普在国内的选情面临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会不会找,会不会重新把中国拎出来扣帽子,这是很有可能的。因此,我们要未来一段时间内各种双边与多边的经贸冲突再度升级。

  第五点判断,会进一步放松国内宏观政策。不管有没有政策空间,都会继续放松。美国、欧元区、日本重启量宽或是扩大量宽规模,是板上钉钉的。在量宽政策压低市场利率之后,再通过大规模国债发行来为下一步的财政支出融资,也是大概率事件。但这次的危机和08年的危机不太一样。08年的危机是卖方加杠杆购买风险资产,而风险资产价格的下跌最后引发了流动性枯竭与风险传染。这次是资金来源比较稳定的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严重亏损。所以,货币政策扩张在应对这次危机上可能不会像08年那么有效,更重要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要比货币政策困难得多。有些国家政策空间已经很窄了,而欧元区国家在财政宽松问题上从来都没有达成过一致。因此,这次应对金融市场动荡的宏观政策挑战要大于08年。

  第一,疫情冲击在中国之外地区的蔓延,是所谓抗疫的下半场。下半场对全球化冲击的影响可能会更大,数据显示,截止到昨天,中国8万多例,除中国之外的地区是6.13万例。什么时候到高峰?中国的高峰期已经过了,中国成功的遏制和控制疫情,已经基本显示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趋势。但是,国际上中国之外的其他地区什么时候达到高峰,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疫情对全球化的冲击,主要是阻断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对于全球来讲,经济生活也被阻断了。从人的本能来说是、谋生、安生、乐生、,生生不息。这对于个体来讲、对企业来讲、对国家来讲都是如此。就全球化本身来说,除了我们讲到的全球化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之外,我觉得最根本的是全球化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强调是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投资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等。正是由于疫情的爆发和持续的蔓延,WHO的总干事宣布这是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了。它对贸易、生产、投资、服务的一体化都有很大的冲击,这些一体化的运营本身是需要规则的,后边是规则方面的一体化。在这样一个情景下,全球经济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被阻断,甚至被一些国家停摆。我们中国经历的阶段可能会在其他国家重演。因此,疫情的全球化扩散,使得经济全球化本身肯定要受到冲击的。

  实际上,对于全球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来讲,这种冲击非常之明显。WHO和OECD前期已经有报告,他们已经做出这样的研判,2008年以来,全球的价值链是在缩短的,区域的价值链是在增强的趋势。但是,疫情导致的这种阻断不光是所谓的全球的、区域的。可能后边会被国别、地区的采取边境措施所阻断。

  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全球化要有新的理解,未来疫情对全球化的冲击可能导致全球化范式要做新的调整。各方面也要做新的考量,不管是企业层面、国家层面还是国际层面,都有这样的新考虑。

  第二,疫情冲击与近期和前期酝酿的一些因素在叠加,而且叠加效应不断。前期主要是中美经贸摩擦,近期是美国股市的暴跌、债市的问题和石油价格的暴跌。石油价格的暴跌会带来全球的初级产品价格等一系列调整,进而对全球的供应链和下游的产业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对于这个叠加的影响我们非常重视。OECD报告中提出的判断,实际上它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中国成功的控制疫情蔓延以及疫情不在亚太、欧美地区广泛。但是,前一个条件,中国自身是控制住了,但是疫情在亚太、欧洲、美洲地区正在广泛。所以,OECD的中期展望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仅为1.5%,而不是现在的2.4%。对于2020全年来说,全球经济陷入持续性衰退应该说是可以预期的,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第三,疫情冲击的影响在不断的加深,应该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从全球的层面来说,上半场是中国影响世界,下半场是世界影响中国。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产业链、供应链断裂,旅行受到,国际空运、海运受到重大打击,贸易人员增多,贸易门槛壁垒高筑,国际投资受到更大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全球需求萎缩,经济增速下滑。一些国家出现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在这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都在采取行动来应对。除了刚才各位谈到的,我再补充一点。

  在国际合作和协调成面上,我非常赞同召开G20的网络峰会协调解决全球抗疫问题,解决在公共卫生领域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和协调政策,这方面常重要的。此外,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的协调也很重要。除了公共卫生领域之外,WHO层面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协调,应该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同时,现在所构筑的贸易壁垒,对于人员的已经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影响,因此,有必要在WTO世界贸易组织层面进行紧急磋商,协调相关的边境措施的一致性。还有WCO,也就是我们说的世界海关组织,当然还有一个WTO,即世界旅游组织。所以,在这些层面上,我们希望在G20项下的各个领域,跟抗疫相关的各个领域全球政策的协调,应积极参与并出谋献策,尽快的控制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进而减少减缓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对于未来全球的发展应该常重要的。

  这次疫情可以说是二战以后,人类社会面临的第三次危机。如果说第一次是“9•11”,第二次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那这次是第三次,这些都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前两次,“9•11”也好,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好,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受益者”。但从这次情况来看,付出代价最大的可能是我们,但到底我们的代价有多大,现在就下结论说“基本面向好没有改变”还为时过早。

  从我了解到的几个省份的情况来看,疫情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目前主要集中反映在财政和就业两个方面。国家提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有学者日前在国内调研发现某省部分市县“”已经出现了问题。从复工复产情况看,有的地方复工复产率低于50%。有些地方90%的外出务工人员仍然呆在家里,要么出不来要么不敢出来。有一个企业计划招工200人,竟然招不到一个人。海南的情况更不乐观,今年的P增长率能否达到5%可能还是未知数。所以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实际影响,我们要在客观的分析判断基础上提出应对之策。

  至于国际合作议程方面,主要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南海行为准则”(COC)等我推动或的双多边经济及安全合作机制,无疑会受疫情的影响出现变数。

  本来我们以为中国疫情出现了拐点,疫情防控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快要大功告成了。但现在“东方不亮亮”了,我们下来了别人上去了,我们可以摘口罩了,别人又戴上了。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13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美国只有“9.11”时宣布过,2008年金融危机没有。美国疫情大流行,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对全球经济和世界格局以及美国增添了新变数,无论其结果如何,但对我们来说可能不是利好消息。我们现在整个经济社会生活尚未完全恢复常态,局部地区甚至还处于“休克”或“冻结”状态,这样一种“非常模式”(战时状态)要持续到什么时候还不知道。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存在新冠病毒和人类长期共存的可能性。有学者提出,能不能考虑这样一个思来摆脱困境,即:“生活正常化,抗疫常态化”。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部分地区有意无意间对新冠肺炎感染率过度反应了,一个地方或小区出现感染,就要问责。但是,我们要明白,抗疫的敌人是病毒,目标是治愈率而不是感染率。这个病毒将来可能还会变异,将来还有新的病毒。我们要做的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这病要能治好,得多少也不用恐慌。比如江苏有600余例确诊病例,未出现死亡情况,说明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是可能的。海南现在已经20多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了,能不能尽快实现社会生活正常化?

  疫情期间,美国等部分国家哗众取宠,通过一些不实的报道和歧视性言论污名化中国,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即使疫情过去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短期内恐怕不会越来越好。中国人不会走到哪里都越来越受欢迎,这点我们要的估计。我们对外宣传的和径也要思考和适当改进,不宜过多突出“踏破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也要尽量避免将抗疫成功与中国体制、中国模式挂钩,尽量少讲我们的制度和体制优势。现在不是干这个事、说这话的时候,况且我们的抗疫模式别国是无法复制的,更不要说“抄作业”了。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