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L126.Com - 坤龙教育资源网

评论:行为经济学检讨“科斯定理”浪花飞溅

作者:小编 来源:未知 日期:2018-2-21 16:19:16 人气: 标签:对科斯定理的理解
导读:人的能力有其意识形态的一面,也有生理和心理的一面。后一个方向,历来为经济解释理论所轻视,正在得到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深入探究。而区分不同的“心理账…

  人的能力有其意识形态的一面,也有生理和心理的一面。后一个方向,历来为经济解释理论所轻视,正在得到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深入探究。而区分不同的“心理账户”是怎样在影响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决策行为,是其中的一个。

  一谈到“科斯定理”,人们的情绪即刻就会扰动起来。它的影响所及,关乎整个社会体制安排,尽管科斯原本要讨论的问题、范围和性质要小得多。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斯定理”在经济和法律学界非常频繁地被引用,试图证明越小越好,让市场尽可能地决定交易,而的任何干预只会增加交易的成本,或减低经济活动的“效率”。行为经济学对“科斯定理”的检讨不可避免会引发纷争、激起抵触。

  解答这个大问题,显然不是本栏目所可展开的。笔者要提醒的是,“定理”一词并非科斯原意,原文只是“Coase Theorem”,即“学说”之意,况且科斯还强调了应用他这个学说的若干重要限定条件。顺便说明,学说或思想之类,通常多含有假设和猜想之意,还远非得到证明的事实。即便“定理”或“定律”,说的也不过是“教课本里被广泛接受为正式的诠释”,固然有权威的意思,然而绝不是什么“铁律”、“铁则”。这种态度在精准的理化科学领域里,已逐渐为人们认同;对人文社会学科(经济学是其中之一),理论学术思想的层次就更低更软了。

  “科斯定理”可简约表述为,在交易成本接近于零的情况下,交易双方可无摩擦地完成交易,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科斯早年就创造了“交易(的市场)成本”的概念,不过过了相当久才被充分讨论和运用。一般认为,构成交易成本有四个因素,计量成本、实施成本、市场规模、意识形态下的取向和成本,而其中最后一个因素,解释最为困难也最多歧义。如何权衡利弊及计量,怎样形成公平交易的规则并加以实施,其实都以个人和团体(如企业等组织)的能力为基础的。广看,交易成本无处不在,发生于人际的任何交换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诸如请客、送礼等互惠活动,而并不仅局限在机构(譬如企业法人)之间的合同交易。为谋求突破这个局限,新制度经济学派考察具体的人在具体交换中的行为,不得不引入具体的社会文化氛围中的人,究竟如何运用其有限的能力,来认知和理解种种的不确定性,据以作出决定,并期待其风险后果的。

  有必要指出,决定人是怎样人际的交互活动,以及如何应因才算有利和合理的因素,固然受当前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同时也受着千万年进化——竞争和合作的长期积淀之约束,从而造成了各族群所固有的心理倾向。人的能力有其意识形态的一面,也有生理和心理(biological)的一面。后一个方向,历来为经济解释理论所轻视,正在得到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深入探究,而区分不同的“心理账户”是怎样在影响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决策行为,是其中的一个。

  回到塞勒教授对“只可能是有局限的”(行为经济学一个主要论点)的,除了“交换马克杯”的心理测试,谈到了人所共有的“禀赋效应”——偏爱已拥有的东西因而天生就产生交易成本,他反复提起他钟爱的“红酒问题”。在诺颁发庆典晚宴致辞时,他又和大家分享了这个小故事:塞勒一个同事罗塞特教授(R. Rosset)好饮红酒也是收藏专家,早前买了10元的一瓶红酒,得意地告诉他目前已涨到了100元。

  于是塞勒问罗塞特,既然你喜欢那瓶红酒,是否愿意以100元再买一瓶吗?绝不;你愿意以10至100元之间的价格卖掉它吗?不清楚;你会喝掉它吗?可能。那么,你认为喝掉这瓶酒你的成本又是多少?罗塞特给问住了。既然市价到了100元,回答喝酒的成本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经济学人来讲,100元不就是市场的“均衡价格”,也就等于这瓶红酒的“内在价值”吗?

  为了发掘答案,塞勒不弃不舍,前后做了几次心理调查。其中一次是与合作伙伴向提出问卷,刊出在一份《红酒通讯》上:你先前买进一箱波尔多红酒,每瓶20元,目前拍卖价到了75块一瓶。你决定喝掉其中的一瓶,在你心目里,喝掉这瓶酒的成本是多少?1,0元(因为我已付过钱了);2,20元(当初购买价);3,20元+这些年来的利息成本(典型的财务分析);4,75元(将它拍卖之所得);5,-55元 (喝了一瓶75元的酒,代价仅为20元,即赚到了55元)。同样的问题不妨倒过来问,要是不慎打碎了一瓶,你的心理损失又是几何?

  可见,不同“心理账户”之间“机会成本”大有出入。按标准的财务分析,这瓶红酒的“重置成本”大致有两个算法:“先进先出”的是20元,“后进先出”则是75元。只不过教科书上的这些方法,对你我这样的“”,如何来定出“心理价位”并没有多大用处。

  因小见大,我们怎样来核定一家公司的“潜在价值”呢?譬如麦当劳,拥有店面无数,事实上是美国最大的地产公司。当初支付过的地价和眼下的价值是一回事吗?这又怎样反映在公司的账本上?星巴克也是如此。那么,同仁堂的真实价值又该怎样核算?理论大家对价值投资说了很多,但要逮到回报丰厚的商机,恐怕还是门艺术。同样,作为城镇居民,特别在国内一线城市,对拥有的房产(很可能不止一处),心理成本又是怎样来测算的呢?

  

下一篇:没有资料